研究动态

考察报告

探访大阪城史迹

2024-07-07 阅读数:205


大阪市是日本的第二大都市,且为关西地区的核心,素以繁华的商业和工业闻名。城市的现代化面貌非常突出,处处可见高楼林立和繁忙的交通。然而,大阪的历史渊源深厚,早在奈良和京都成为日本首都之前,这里便曾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古时大阪被称为“难波”,公元313年,仁德天皇在此建都,建立了高津宫。645年,中大兄皇子等人发动了政变,迁都于难波,并引入隋唐制度,开启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这一时期,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大多从难波出发。如今,大阪的大部分古迹在二战后重建时期消失殆尽,保存至今的历史遗迹寥寥无几,大阪城则是其中的代表。


大阪城坐落在大阪市的中心地带,至今仍保留着昔日的护城河和石垣的轮廓。如今,这片区域已成为市民们锻炼和休憩的公园。城郭的中心旧址上矗立着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天守阁,这是由市民在1931年(昭和六年)捐款重建而成的。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这座城堡已经成为大阪的象征,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今日的大阪城宁静祥和,但其背后却藏着难以忘却的烽火岁月。


记录动荡历史的大阪城


在应仁之乱(始于1467年)后,日本陷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战国时代。大阪城的起源正是在这个时期的1496年,净土真宗的莲如上人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庙宇,不久后这座寺庙便发展成被称为石山(大阪)本愿寺的大寺院。然而,1580年,寺庙被织田信长攻陷,并在一场大火中被毁。


继信长之后,丰臣秀吉继承了统一日本的事业,并于1583年在石山本愿寺的遗址上建造了大阪城。丰臣秀吉倾尽全力打造这座城堡,使其成为战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城郭之一。不幸的是,到丰臣秀吉之子秀赖主政时,城郭最终在1615年被德川幕府攻陷,大阪城不仅遭到大肆破坏,在夏季之战中甚至被焚毁。


在第二代德川幕府将军秀忠的指示下,曾于元和六年(1620)开始重建这座巍峨的城池,此工程历经10年得以竣工。奈何由于宽文五年(1665)的一场雷击引发的火灾,天守阁再度被焚烧殆尽。大阪城作为幕府在西日本的统治中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建筑物在明治维新的动乱中亦被烧毁。


明治时代以后,这里一度成为陆军兵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因遭遇空袭,余下的建筑物又被烧掉一部分。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美军驻扎的中心,一直到1948年,大阪城才真正回归市民所有。当时的大阪城一片荒芜,在市政府的规划下,人们一点一滴地将其建设成公园,直至今天的规模。


经历数次焚毁与重建的大阪城,仍能向我们直观地描绘其原初面貌的还是要数坚硬、顽强的石头造就的石墙。


大阪城的石墙


战国时代的日本到处是营寨和城郭。各地的村庄和京都的街市都在外围设置沟渠或栅栏以自保,就连乡村武士的宅邸也是一样,寺庙则安设僧兵,和真正的城郭已无二致。与农民的团结类似,武士之间也出现串联的情形。其中势力最强的日渐壮大成为一方霸主,称作“战国大名”。一旦成为战国大名,首要之务便是兴建一座坚实的城郭来稳固自己的势力,以应付群起的农民、旗下有力武士的密谋造反,以及预防邻国大名的攻击。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大名织田信长意图以武力“统一天下”,他相中的最后一块筑城宝地就是大阪。在武力获取石山城后,“本能寺之变”(1582年)中信长被迫自尽,筑城的梦想最后由他的继承人丰臣秀吉实现。这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强化大阪城的防御能力,同时重塑城郭外观的威严形象。具体表现在扩大了沟渠的宽度,将土垒改造成坚固的石垣,并在石垣上方增建天守等新建筑。


秀吉为了向天下人展示他的实力,在大阪城的修缮重建中做了大量的投入。当时追随秀吉的二十多位大名都依照自己领地的稻米生产量(称为“知行高”)的比例,提供了对应人数的役夫。每位大名再征集底下的家臣武士,武士在分别传给自己管辖的村庄。于是,凡举大名以下,武士和农夫均参与了筑城工程,投入到挖掘沟壕和搬运、堆砌石头等工作中。


工程采石场生驹山麓与六甲山麓专门出产坚固的花岗岩,非常适合作为石垣的材料。众大名奉命按照各自俸禄的多寡,以一百石配三名人力的比例投入工程,人数总计高达23万。从生驹山运送的石料大部分有赖人力,除此之外还使用了山车、牛车,以及大小型撬板等工具。六甲山麓的石料则只能利用船只运送到城北的河岸边。搬运石头的行列从生驹山的山脚一直延伸到大阪城,如辛勤的工蚁一般,从日出到日落,不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向大阪转运之前,山上分割出来的石料会统一运送到山下的集石场,负责管理的人员会清点石料数量,使用镂刻的方式在石料上写下大名的名字或画上家徽等标记,以防在运送到城里的过程中有人偷别家的石料充数。现如今每块石料上标注的家徽均是在不断地彰显这一工程所涉劳工范围之广。


大阪城天守阁


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天主把用来彰显城主权威的橹改造成中国宫殿风格的形态。信长为何会这样做,秀吉无从得知。不过它华丽的外形确实很适合表现城主的财富与权势,因此秀吉乐于沿用这一样式来建筑大阪城。根据秀吉的想法、天守应该是城内被敌人攻破时最后的据守地,因此在东南角建造了橹,卫兵可从这里对四周发动攻击,也可以从橹直接到达天守内部(北侧),监视本丸北部的一切动静。


现在的天守阁已是继丰臣秀吉建城时的第1代以及德川幕府重建的第2代之后,使用大阪市民捐款于1931年建造的第3代天守阁。其属于日本国内首例使用现代化工艺复原的天守,并成为了国家登录有形文化遗产。复原之时还参考了从福冈藩主黑田家传来的《大坂夏之阵图屏风》(现藏于大阪城天守阁,为重要文化遗产)中所描绘之丰臣时期天守。自创立以来,其内部便作为历史博物馆所使用。馆藏文化遗产的主要领域为丰臣时期的历史及美术资料、大阪城与大阪整体历史相关资料、铠甲、刀剑等武器类,其中丰臣时代的历史资料被誉为日本全国屈指可数的珍贵收藏而闻名遐迩。


今天,经过精心修复和维护的大阪城,成了日本历史的一座鲜活纪念碑。在城内漫步,如同走在一座公园中。一边是蜿蜒的城墙,宏伟的身影映照在清澈的河水中;另一边是茂密的树林和绿意盎然的草地。金碧辉煌、瑰丽非凡的天守阁则傲然矗立在城中央,让人赞叹古代日本工匠的匠心独运。然而,这座城堡的本质仍然是一座军事要塞。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刀枪碰撞的回响,眼前似乎仍能看到刀光剑影的闪烁。时光流转,四百多年过去了,一块块巨石依然稳固地叠立在坚实的地基上,经受风雨的侵蚀却不改初貌。今日,游人络绎不绝,在这石墙前欢笑留影。那些曾经的峥嵘岁月,也仿佛在这笑声中悄然远去。

 


参考文献

1. 宫上茂隆 著,穗积和夫 绘,张雅梅 译:《大阪城:天下无双的名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2. 王金林 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

3. 叶渭渠 编:《日本建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




Copyright @ 2018. 复旦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