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北亚经济地理与陆海丝绸之路研究历程
——访谈复旦大学史地所樊如森教授
近日,大连“东北亚丝路与半岛文明研究中心”,会同黑河学院记者,就东北亚经济地理与陆海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问题,联合采访了复旦大学史地所东北亚历史地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樊如森教授。以下是本次书面访谈的内容概要。
【记者】:樊教授您好!我们是大连“东北亚丝路与半岛文明研究中心”和黑河学院东北亚丝路与流域文明研究中心的记者,想就您参加10月24日至27日“首届历史文化名城与海洋经济暨第三届东北亚丝路文明互鉴论坛”的感受等问题,联合做一次书面访谈。感谢您的配合和答复!

【樊教授】:好的,感谢你们提供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这次由黑河学院东北亚丝路与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东北亚丝路与环半岛文明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历史文化名城与海洋经济论坛暨第三届东北亚丝路文明互鉴论坛”,得到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海洋大学、黑河学院等海内外近百名学者积极参与,规模宏大,议题丰富,讨论热烈,成效显著,大家相聚在大连这座东北地区最南端的最大口岸,眺望黑河这座东北地区最北端的边境口岸,放眼中日韩俄等辽阔经济地理变迁空间,共话文明互鉴与东北亚区域文化发展历程,彼此均收获满满,信心十足。我也在会上作了“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与交融”的主题报告,并代表复旦大学史地所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向大连基地、黑河学院基地正式授牌。复旦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连基地负责人王禹浪教授,黑河学院党委副书记姜国玉教授等领导,都一同参加。标志着复旦大学史地所和大连、黑河两基地的东北亚历史地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又获得了新的学术交流平台、人才队伍和探索空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谢谢樊教授!接下来请您介绍一下复旦大学团队,从事东北亚经济地理与陆海丝绸之路研究的简要历程。
【樊教授】:复旦大学史地所的东北亚经济地理与陆海丝绸之路研究,大致以2018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侧重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深厚的陆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研究基础。早在1979年,谭其骧院士就探讨了海上交通史中的七洲洋问题;稍后,邹逸麟、赵永复先生考证了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碎叶城的兴衰;王文楚先生复原了明代对琉球交通的主要港口和海上航线;吴松弟先生梳理了宋元最大海外贸易港泉州的繁盛原因;王颋先生辨析了徐福东渡的岛屿、线路与居民;等等。这些先期成果,夯实了此后“一带一路”研究的学术基础。
我作为复旦大学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创新团队的主要负责人,自1999年跟随吴松弟教授在史地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从事近代中国北方最大通商口岸天津的“港口—腹地”探索,其间发表了9篇专题论文和20万字《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博士学位论文,厘清了天津与“三北”腹地近代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2005年留校任教后,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1860-1937)》;此后至2017年,又围绕中国北方主要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华北西北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变迁、草原丝绸之路近代拓展与演化等课题,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和编著3部,论文49篇,夯实了自身中国北方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实证基础。

与此同时,我还积极着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自2008年指导第一位硕士生吴焕良开始,到2018年指导第一位博士生严晨为止,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4名,研究领域涵盖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特别是上海地区的近代工业、金融、地产、商贸、盐业、航运、畜产加工、海洋渔业等产业的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厚植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人才储备与研究根基。也让复旦史地所的东北亚经济地理与陆海丝绸之路研究,进入了新的第二发展阶段。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第二发展阶段的主要项目和团队情况。
【樊教授】:复旦史地所第二发展阶段的“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正式启航于我2018年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虽然2016年主持的上海市口岸办委托项目“上海市志口岸分志口岸综述卷”和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与北中国经济近代化研究”,为团队由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向海外历史经济地理研究转型做了铺垫,但经费支持度和学界关注度却明显不足。而此后主持的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阪产业部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2019年用友基金会重点项目“日本大阪府立贸易馆近代中国商贸调查数据整理与研究”,以及核心专家路伟东主持的2019年复旦青年融合创新团队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历史人口研究与基础数据平台建设”、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北回族历史人口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研究”,共同为复旦史地所的“一带一路”研究,在学界关注度、经费支持度、品牌知名度等层面,提供了必要而坚实的课题支撑。
正是依托上述科研项目,背靠复旦大学,面向东北亚洲,才组建起了多学科、跨专业、高水平的“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目前团队在研人数55人,包括由复旦教授组成的核心专家8人,由在读和毕业研究生组成的核心成员32人,由海内外著名教授组成的特聘研究员15人,其中就有咱们大连基地和黑河学院基地德高望重的王禹浪教授。

【记者】:第二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有哪些主要体现?
【樊教授】:主要体现为丛书编著、资料数据库构建、网络平台建设三个方面。
一是在总结团队成员多年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和海外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基础上,我和吴松弟教授共同主编“港口—腹地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丛书”1-9卷、并独立著述《天津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研究(1860-1960)》。该成果由齐鲁书社2020年出版,集体荣获了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二等奖。同时,发表东北亚海上交通和贸易研究论文40余篇,如《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与交融》、《近代中日外贸枢纽港的空间位移与东北亚市场整合》、《近代海外中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等等。
二是资料数据库的构建。也就是在从事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用友基金重点项目过程中,带领团队成员赴日展开资料搜集和数据整理工作。仅2019年上半年,就与大阪经济大学阎立教授、吉田建一郎准教授、京都大学太田出教授等日方特聘研究员联合,3次赴大阪经济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立命馆(茨木)大学、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等科研和藏书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查找大阪市产业部、大阪府立贸易馆、大阪商工会议所等日本工商情报机构,通过其遍布海外的人员和机构,在1892-1945年即所谓日本近代“黄金50年”期间、对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北亚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各类经贸调查和文献整理时,所形成的海量原始文档、专业期刊和专题著作等日文文献资料。2023年4月,团队又继续赴日弥补和完善了所需相关资料,进而构建了中日文内容超过400余万字的GIS数据库。下面是该批日文调查文献数据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和资料数据库的平面图。
三是网络平台建设。在资料搜集和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建立了学校二级网站“复旦大学史地所东北亚历史地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门户网站https://msroad.fudan.edu.cn。下设新闻动态、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数据中心、田野考察、海丝之窗等专栏。其中,数据中心是网站的核心板块,不断发布新的数据库信息。并且运营微信公众号“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定期发布团队学术成果和海内外相关研究资讯。
【记者】:复旦团队近期学术研究工作与未来发展方向怎样?
【樊教授】:团队近期学术研究工作与未来发展方向,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继续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同时,开展《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日文调查文献整理译编》工作。该项目已经纳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将由樊如森、路伟东主编,杨蕾副主编,拟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该“文献汇编”以地理空间为框架,共分为7卷,100册,包括《中国卷》60册、《亚洲卷》20册、《欧洲卷》8册、《北美卷》6册、《拉美卷》2册、《非洲卷》2册、《大洋洲卷》2册。各卷均以采矿、工业、金融、交通、贸易、城市与人口、文化与社会等为子类,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辑录,并进行日文摘要的中文翻译。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战略背景下,这些海量一手调查资料和海外珍稀文献的辑录出版,既有助于厘清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时空进程、及其在亚太乃至全球市场网络中的地位,也有助于以“从世界看中国”的全球性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相关探索的广度、深度和精度。
二是在日文调查资料数字化整理和学术研究基础上,继续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除了面向复旦大学研究生,开设学位专业课“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位选修课程“东北亚历史经济地理”,以拓展课题研究的知识储备与人才基础外;还特别在团队核心成员的博士论文选题和写作方面,进行学术方向的探索与创新。比如严晨的舟山渔场与东北亚渔业研究、郭婷的“满鲜”地区铁路交通网络研究、李艳焱的鸭绿江流域林业开发研究、桑弘毅的青岛近代日资棉纺织工作研究、赵佳文的日本正金银行在东北亚地区的金融扩张研究、祁鑫的近代东北亚海运业研究、郑健的近代东北亚造船工业研究、周礼熠的近代东北亚海商集团研究、董广翔的近代中亚中欧铁路交通研究等等,均综合运用中、日、英、俄、韩文文献,进行多维度、长时段、广空域的实证分析。
三是不断加强与海内外“一带一路”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包括继续强化本中心与聊城大学历史学院、运河学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北冰洋研究中心的交流与合作。聊城大学是我的大学母校,我和路伟东教授也作为聊大兼职教授多次前往交流;聊大的陈德正、赵少峰、王作成、张礼恒教授也多次到复旦交流,有的也是本中心特聘研究员。
继续强化本中心与日本大阪经济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我和本中心核心专家路伟东、朱海滨教授多次前往大阪经济大学,与阎立、吉田建一郎、高木久史教授等展开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2024年10月,双方签署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东北亚历史地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与大阪经济大学日本经济史研究所学术交流框架协议》正式生效。本中心研究生严晨、周星莹、祁鑫、乔沁、郑健,也先后参加大阪经济大学主办的夏令营活动。
继续强化本中心与大连基地、黑河学院基地的交流与合作。复旦大学史地所谭其骧教授,20世纪70年代就同沈阳东亚研究中心孙进己、王禹浪教授,联合进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2018年暑假,我和复旦史地所同仁到黑河学院交流,与王禹浪、谢春河教授等深入座谈和田野考察。2024年7月,我和本中心核心专家王大学教授等参加黑河学院主办“2024·大安·东北亚丝路与流域文明暨东北辽金历史地理学术沙龙”,并作主题报告。2025年6月,王禹浪教授参加本中心主办“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暨中心揭牌学术工作坊”,并在线上作主题报告。今年10月,我又参加大连“首届历史文化名城与海洋经济暨第三届东北亚丝路文明互鉴论坛”并作主题报告,还代表本中心向大连基地、黑河学院基地授牌。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彼此相互成就,前景更加广阔。
上图是10月26日我同王禹浪教授在旅顺口考察期间交流合作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