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樊如森教授、路伟东教授做客本期沙龙。沙龙由丁延峰教授主持,研究院师生参加。 丁延峰老师代表学院师生对两位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李泉老师代表学校敦聘路教授为我校兼职教授,并聘请樊、路两位教授为《运河学研究》(集刊)编委会成员兼专栏主持人。
聘任仪式之后,樊教授作题为《近代海外中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学术价值》的学术报告。樊教授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近代海外中国文献的整理现状,认为更加广泛地搜和整理其他海外中国文献,依然任重而道远。2018年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顶目”大阪产业部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ZDA188)可以较大程度弥补已有外文史料的不足。其次,介绍大阪地区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作为日本第二大城市和关西地区经济中心的大阪,近代时期的情报调查机构共有三大体系,包括大阪市产业部、大阪府立贸易馆、大阪商工会议所。这三所机构对世界各地进行了大量调查。第三,介绍大阪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调查资料数字化整理。樊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搜集大阪产业部有关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经济和贸易发展状况的调查资料,并进行数字化的系统整理,以丰富和完善近代海外中国外文史料的数据宝库。最后,总结了近代海外中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学术价值。
随后,路伟东教授作报告《数字人文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从历史GIS二十年发展谈“数字运河”项目框架与前景》。路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数字人文之路。其次,讲解从GIS(地理信息系统)到HGIS(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切入传统人文社科是二三十年最主要的学术增长点。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逻辑是把文献记载的海量中国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和数据关系标准化到现代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中去。CHGIS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千年尺度完整时间序列空间基础数据”。HGIS应用的三个层次为制图、数据展示、地理模型,最终回归的数据问题为人文的学术关切。第三,以个案进行具体说明,包括:晚清中国人口再认识、1000人以上聚落与人日空间集聚、官方命名与民间解读:明清以来淮安清口闸坝体系考辨。最后,在数字人文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对数字运河进行顶层设计。
报告结束后,吴欣、李泉等老师与樊如森教授、路伟东教授进行交流。高元杰老师演示我院发布的“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并请两位教授进行指导。(吕德廷)